日记21:“当我们仰望天空,我们其实是在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最近总是早早地看到月亮,天还没黑,就转到这边的窗户来。在这样的大都市里,很难看到星星,还好有月亮。

我在想,每年的灯光节吸引了那么多人,人造灯光炫目而华丽的色彩与造型,好像是月亮无法比拟的,月光在它们面前显得如此单薄。月亮这块大石头,连光都是借的。但月亮是未知,它唤起我们的好奇,给我们以想象,它拥有它的神话;永不停歇地无望地伐桂的吴刚,让我想起西西弗斯;它是超越时空的存在。卡尔维诺认为,月亮充满了“轻”的特质,他写道,珀耳修斯用“间接的目光”战胜了美杜莎石化的力量,那么,或许月亮也是如此,它借用他者的光完成自己的存在。它远远地安静地“悬挂”,当我抬头仰望,仰望这样的动作,会让我意识到我是“地球人”,而不是“社会人”;意识到除了尘世以外还有其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在众人间平凡渺小,在宇宙星辰间更如芥子一般。

前些天重拾《苏菲的世界》,读完了这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书的结尾有这样的话:

“……鳞光和其他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由那些曾经融合为一个星球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

“人也是吗?”

“没错,我们也是星尘”

以及:

“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以及:

“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这本书是几年前在宿舍楼梯转角,看到有人摆摊卖旧书,花5元买下的,但看了一半就停下了,前阵子又重头读起。看到中途,才发觉这是一个“故事里的故事”,这样结构还挺有趣的,想到卡尔维诺也喜欢玩这样的游戏。两个故事不是A包涵着B,它们之间有互动,有可爱的恶作剧。在结尾,苏菲逃到两个故事的外面,而在最最外面的是作者贾德,他完成了最后的结局。其实书的封面早已给了提示:提着月牙的“艾勃特”,望着他笔下的、书中的女孩苏菲,而作为读者的我又注视着他们两人。

苏菲,sophia,是“哲学”这个词的后半部分,意为智慧。哲学一词源自希腊语 philosophíaphilo-“热爱”,-sophía“智慧”,这里又回到词根词源的问题了。里面提到了好些词语,比如希腊语的logos,理性,在很多意大利语词语中都能找到它的痕迹:dialogo,monologo,psicologo(对应英语中的dialogue,monologue,psychologist);还有在意大利语中使用的拉丁语表达:carpe diem,把握今朝。carpe, carpere是意大利语中的carpire,diem则是dì,可以在意大利语里的周一到周五(lunedì, martedì…)中看到它;词语常常是有趣而美妙的,它们不只是工具,也是水面上颤动的鳞光,映照出过去无意识下的思绪。除了“苏菲”以外,书中的其他人名也都有其背后的象征或隐喻意义,作者在字里行间埋下了许多伏笔。尽管书的后半部分节奏有点快,大量的对话有点像老师在念稿,没有开头那样的循循善诱,给苏菲和读者留下问题和时间去思考,但是故事结构还是很好玩的,值得一读。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