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32:但丁《神曲》,沉重的语言

曾经有个初中的孩子对我说:“我读完了《神曲》哦!”那时我觉得他真的好厉害,又很羞愧,自己只看过《地狱篇》的几首,光是“但丁”这个名字就足够让我脑壳疼了。中学历史课本上什么“文艺复兴三杰”,什么“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世纪第一位诗人(恩格斯)”,听着就好困难。

但是,《神曲》不仅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没有之一,也是整个人类文学史的经典。博尔赫斯称之为一切文学的峰巅之作。这部作品对现代意大利语的形成也起到奠基作用,但丁于是被誉为“意大利语之父”;贝里尼则提到,但丁在政治意义的意大利出现之前,创造了文化意义上的意大利。甚至有人把但丁称作“意大利之父 ” 。

我最早读的但丁的作品应是《新生》(中译本),草草浏览了一遍,读完好像没什么感觉,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只是觉得疑惑,我感受不到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或者说他更像是在借由对贝雅特丽齐的爱,完成他对上帝的爱。至于《神曲》,虽然之前读过《地狱篇》其中几首,但说实话,我仍不明白《神曲》是如何成为一本经典的。好吧,这次我要瞪大眼睛好好瞧瞧。毕竟生命有限,应多读经典。何况我还学了意大利语,为什么不试着读原文呢?学了意大利语却不读《神曲》,临死之前是否会抱憾?

在我眼里,《神曲》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十分“精雕细琢”,因此对读者来说,也是一部艰难的作品。但丁在诗中创造了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别忘了宇宙cosmo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原意便是“秩序”),从结构看,1+33+33+33=100,一首序曲,加上地狱、炼狱、天堂3部(cantiche)各33首,每一部均以stelle(星星)一词收尾。诗歌以十一音步诗(endecasillabi)构成的3行诗体(terzine)写成,采用连锁韵ABA BCB CDC(rima incatenata)。完美的结构、格律和数字(100、3)。写这样一部作品,得费多少脑细胞啊。

我一直觉得,《神曲》是一本必须借助注释来阅读的书。卡尔维诺在《美国讲稿》里讲到,但丁的语言是“沉重”的语言,他赋予语言重量、厚度和具象性。他笔下的那些词语,都包含了各种各样象征、隐喻,所以读但丁,仅从表面词意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比如《神曲》开篇,但丁迷失在黑暗的丛林,遇到豹、狮、狼,看到阳光落在山丘上……这一切,都不只是丛林、野兽、山丘、阳光,这些意象都有它们的象征意义。但丁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是在这样一个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意义的世界。需要敲开每一个词,看看里面是什么。

这样的一部作品,我完全无法想象它该如何被翻译。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诗意是翻译中所失去的;意大利则有traduttore-traditore(译者-叛徒)这样的说法。既然有幸学了意大利语,那就不能错过原文。我跟朋友说,我想试着读完《地狱篇》……在三年内——毕竟过去许多心血来潮、兴致勃勃立下的计划都无疾而终。意大利语中有一句谚语:Non dire gatto se non ce l’hai nel sacco。字面意义是,如果你的口袋里没有猫,就不要说猫。大意是说,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之前,不要把它说出来(中文怎么翻译呢?)。哎,这句话说的不就是我么。但是我不要管那么多,我也不要害怕。那就先开个头,看看我能读到哪里;先迈出第一步,再看看我能够走到多远之处。

2 条评论

  1. “一件事情没有成功之前,不要把它说出来。”大概是说出来后会有种已经完成的虚荣感,再也不容易沉下心来做?我能想到的最相近的谚语是“光说不练假把式”。更高的意境或许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乃至“大音希声”。以及,我莫名地感觉鲁迅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是对自己默默达成所思所想的一个完美诠释,虽然原意并非如此。毕竟,把想做的事情说出来也许能得到疏解,但说与不说,“惊雷”唯有自己能体会。(恕我想太多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