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8:《金翼》读后感

读后感,突然想到这三个字,有些遥远的感觉。记得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我们写读后感,她首先说,读后感是很难写的,后来给了我们一个写作范式:引入(1~2行)-介绍(<5行)-感受(围绕1-2点)-总结。天啊,那时我觉得读后感真的是最难。我想,光是介绍书的主要内容,五行怎么够呢,而“感受”那部分却一句话也写不出来。

这次就用读后感作标题好了,反正也懒得想。

林耀华的《金翼》形式上虽是小说,可若当作小说来读,未免有些沉闷,语言有点干巴巴拧不出水来(翻译的原因?)。当作半纪实的作品来读就比较有趣,但我也不知道有多少纪实,有多少虚构。

这本书写“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副标题)”,讲述福建一个村庄中,两个有姻亲关系的家庭的兴衰。家族是书的主角,不过是父系的家族,以家长黄东林为轴心,依照父系继嗣纵向延展。女性在这部家族史中,常常是被隐藏在后台,或是成为舞台的背景板,作为男人故事的布景或装点。也仅仅是家中最年长的祖母才倍受敬重。

比如黄家乔迁仪式,男性走在前面,女性只能跟在后面;茂衡、三哥的婚礼上,男性宾客被邀请至前院、堂屋,女性宾客却被安排在后堂和内厅;黄氏宗族的墓祭仪式,“除了零星几个不到十岁的女孩,其他参与者均为男性”;以及,黄东林的寿宴,孙女可以参加,但儿媳妇们却不能,难道因为孙女还有一半家族的血脉,而儿媳妇同家长的亲疏关系实在太远了?

从这本书可以窥见过去乡土社会中女性的困境。女性被作为商品买卖:小女孩们被卖做童养媳,以缓解家族的经济重担;最晚过门的媳妇,要为全家做饭满三年,然而受过教育的三嫂不愿也不会烧饭,所以东林为四哥买了个媳妇,作为家族的劳务者。还有被培养成交际花的女学生,成为军官的太太,以为他的新职位“添彩”。

在那时,一个“完美”的妻子应是“身体健壮”“聪明又孝顺,而且老实能干”,是“行事得当”“顺应传统生活,而且能生养很多孩子”。她受过教育的经历被众人称颂,然而仅被视作家族的装点,与此同时她仍要适应传统,尊重长幼秩序,要守矩。

书中写了几位女性的死,大多仅有寥寥数笔。因为贪吃糖果而被祖母打死的七岁的大女儿,死在未婚夫家中的被卖作童养媳的二女儿,还有五嫂的死,连葬礼也没有:

“一个年轻儿媳妇的生命几乎同一头水牛一样廉价。”。

还有,芬洲、茂衡的妻子们的死,似乎都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其实没有爱情,因为她们的死不会对家族的延续产生过大的影响,倘若没有儿子,媳妇可以再娶。一个女孩出生以前,社会便为她指派好了相应的席位,她别无选择,难以逃离。

书中的人们非常迷信风水这种不为人所控的力量,相信人命天定。作者却指出,“风水 ”的实质是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不是神秘的“命运”,而是这张牢固而有弹性的社会的网控制着生命的沉浮,牵引、拉扯着其中的每一个人。婚姻也是维持、扩展家族的社会关系网的一种方式。在书中,婚姻通常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也不是仅仅发生在夫妻两个人之间,而是两个家族的联姻,是“两家订立了婚约”而不是两个人订立婚约。结婚的整个流程,需要由长辈同意、发起和主持。因为家不是完全私人的领域,而是一个事业社群。

家庭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上,婚姻又呈现为一种权利关系。书中提到,圆房之夜,新娘与新郎并肩共坐一刻钟的仪式,据称,倘若新娘坐在了新郎的衣服上,新郎就会成为惧内的丈夫,所以,有的新郎会偷偷将新娘的衣服压在自己的衣服下,以期望对她占据主导。另外,后面讲芬洲之妻过世,作为丈夫的芬洲不按古代的礼仪传统为妻子戴孝,因为那时哀悼义务逐渐演变为只发生在妻子对丈夫,即“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之间。

我想到Famiglia/family(家庭)这个词,现在这个词语首先指的是父母、子女的集合体(Lo Zingarelli),但它在古代拉丁语中(familia)的原意和如今的迥异。Familia的意思是“家人(famuli)的集合”,这里的“家人famuli)”实际上就是家长/氏族父主(pater familias)的奴隶们,包括他的妻子、儿女、家佣和奴隶,但不包括家长本身。《十二铜表法》里提到氏族父主对他的财产和地产的一种“专横的主权“,而“家人(famuli)”便从属于“ 财产”“地产”之下,家长对他们拥有很大的支配权(维科)。如今婚姻的意义和家庭的结构已然和古代完全不同,但是因爱情从而结婚从而建立家庭,在人类历史上似乎是新鲜事。

《金翼》从一个很微小的角度写史,我读着那些人物一生中发生的大小事,其中的人,会知道他所做的一件又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和事,绘制了他的人生,影响和改变了他的命运吗?那些生命中发生的一个个瞬间,就像一块块马赛克瓷砖,单看着,近看着,看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把视角拉远了,才或许看出个似乎完整的图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