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地狱》,才发觉前九首从前已读过,不过除了开篇那几行,还有第五首,其余都没什么印象了。我还买了田德望的译本来对照看,这版为散文体译本,附有大量的注释。记得曾读过田德望翻译《神曲》的故事,感动到落泪:田德望老师呕心沥血、历时十八年翻译这部作品,最后的部分还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书未出版却与世长辞。
但丁的《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合称《神曲》,《神曲》是国内通用的译名;它的意大利语总标题一般有两种:《Commedia(喜剧)》和《Divina commedia(神圣的喜剧)》。其中,“divina(神圣的)”这个形容词是薄伽丘在他的《但丁传(Trattatello in laude di Dante)》中添上的,以示尊崇,并强调但丁叙述的是他抵达上帝之处的旅程,此后的出版商们也常沿用这个标题。不过,我手头上的是Garzanti出版社的一个版本,使用的仍是《喜剧》这个名字。
在中世纪,“喜剧”主要指的是这样一种诗性叙述风格:故事开篇困苦而结尾幸福圆满,并使用通俗的语言书写、面向大众;“悲剧”反之。
那么“喜剧”便是但丁最终所取的总标题吗?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事实上,中世纪的文学作品大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正文以外的标题,“标题”需要在incipit(指中世纪手抄本正文第一句话,以incipit一词引出作品的题目、作者等信息,意思是“这里开始……”)或作品中寻找、推断,可惜但丁本人的手稿早已佚失,现存的各种古代手抄本,没有哪两本是全然相同的,《喜剧》这个题目也有可能是后人附加的。在但丁的一封书信中(Epistola XIII),他提到了这部作品的incipit:“从这里开始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喜剧,佛罗伦萨生人,但非习俗性的(Incipit Comoedia Dantis Alagherii, Florentini natione, non moribus)(不会翻译……应是指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却被自己的城市放逐)”,然而,这封书信作者的真实身份也受到怀疑。尽管在《地狱》中,但丁提及“这部喜剧(questa comedia)”“我的喜剧(la mia comedia)”,但这里的“喜剧”可能只是指作品的风格体裁而非题目,因为在诗中,但丁借维吉尔之口将他的《埃涅阿斯纪》称为“我的崇高的悲剧(l’alta mia tragedia)”。而且到了《天堂》,但丁不再用“喜剧”称呼他的作品,而是称之为“神圣的诗(poema sacro、sacrato poema)”。[1][2]
《神曲》讲的是但丁在维吉尔和贝雅特丽齐的带领下,游走地狱、炼狱、天堂的旅程。那么,但丁如何开启这场梦幻的旅途?他是如何来到地狱的入口的?记得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因为追逐兔子而掉入兔子洞,接着穿入其中一道小门,奇遇由此开始,最后的结局揭示一切不过是她的梦境罢了。但丁的旅程则以一场迷路开启,后面(第三首)维吉尔带着但丁,也步入了一道门,不过那是地狱之门。
以下是《神曲》的开篇:
Nel mezzo del cammin di nostra vita
mi ritrovai per una selva oscura,
ché la diritta via era smarrita.
田德望译:“在人生的中途,我发现我已经迷失了正路,走进了一座幽暗的丛林。”
黄文捷译:“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路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
黄国彬译:“我在人生旅程的半途醒转(zhuan),/发觉置身于一个黑林里面(mian),/林中正确的道路消失中断(duan)。”
“人生的中途”即指但丁三十五岁之时,源自《圣经》中所说的人的寿命一般为七十岁。也有学者(Guido da Pisa)认为,“人生的中途”指的是睡眠,因为人的一生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睡梦中度过,这是但丁的想象、梦境之旅;且后文但丁还说他感到强烈的睡意;不过这个困意,通常被解释为《圣经》中所描述的灵魂受罪恶引诱而麻木的状态。
这里有一个人称的变换,但丁说的是“我们人生的中途”而不是“我人生的中途”,为什么?是但丁个人的灵魂救赎之旅,还是也暗指这是全人类的救赎之路呢?
“黑暗的丛林”是罪恶之林,但这是谁的罪恶之林?佛罗伦萨的还是但丁的内心?但丁为什么会迷失在罪恶之林?“正确的道路消失了”,是因为但丁走错了路呢(自己误入歧途),还是路被什么遮掩了(受外部环境影响蛊惑)以致他看不清方向?但丁的罪又是什么?
翻开《地狱》,道路消失,但丁步入一座黑暗之林,而作为读者的我也迷失在了意义的丛林。(但丁困了,我也困了)
参考:
[1] Commedia, che titolo è questo?
[2] Wikipedia: Divina Commedia
[3] Commedia – Inferno, Garzanti
[4]《神曲·地狱篇》,田德望/译